八一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八一看书 > 禁卫军 > 第343章 孙刚的文章

第343章 孙刚的文章

李成合和贾二虎走后,兰方舟送上一份满洲里前线的简报,戈辉也只看简报,他知道基本情况就行。咸鱼看书蛧 首发

与沙俄在满洲里的边境冲突,从九月末开始,战火再起。

沙俄远征军司令布鲁西洛夫迫于尼古拉二世的压力,不得不重燃战火。但他并不全力出击,也没妄想打出结果,因为那是不可能的。

布鲁西洛夫正好借这个机会,验证自己的战法。

从八月初停战以来,布鲁西洛夫带着参谋团队,一直在研究新战术,讨论可行性,借着尼古拉二世的压力,他们决定测试一下新战法。

沙俄远征军的炮弹是在9月27日拂晓砸进阵地的,沙俄军的进攻铺天盖地,在宽大的正面全面进攻,似乎是想一次性淹没阵地,但是这可能吗?

所有接到任务的进攻集群,都以为自己才是进攻的核心,其它的进攻集群都在为自己打辅助,事实上,只有沙俄远征军指挥部知道,哪个位置是主攻方向。

一直守在满洲里边境上的禁卫7、8、9、4、5师,也一直没闲着,深挖战壕,扩大纵容,他们知道,这是一场至少十年起步的持久战,现在还只是预热阶段,没必要太认真。

并未慌乱,毕竟他们早已经不是新军了,是从真正的大战中走出来的强军。五个师长坐在一起简单商量了一下,禁卫4、5师负责正面防御,禁卫7、8师护住左右侧翼,禁卫9师担任总预备队。

没有眼花缭乱的调动,简单分配任务,针锋相对布置,毫无新意,却十分有效。

当然,也没有人愿意脱离坚固的防御工事玩花样。要知道,进入九月以来,满洲里前线已经下了三场雪了,算上今天正在下的,已经是第四场了。大地早就冻上了,泥土坚硬得像石头,战壕里是最安全的地方,沙俄人的小口径炮弹在冰天雪里杀伤力直接减半。

沙俄人难道不知道从更远的地方绕过满洲里防线吗?

沙俄人知道,也可以这么做,这么做意味着分兵,本来就持续性火力不足的沙俄军,一旦分兵,他们的第一个对手就是无边无际的冰天雪地,然后是以逸待劳的骑兵,最后被围杀。

事实上,布鲁西洛夫不敢扩大战争规模,俄国目前的经济现状不允许他任性为之,他需要保住这支远征军,还不能白白浪费尼古拉二世用皇室珠宝换来的军费,但也不能待在这里什么也不做,加上尼古拉二世还想要战果,于是就有了以测试战法为目的的进攻。虽然也避免不了增加伤亡,但是只要规划合理,伤亡总归是可控的。

到十月中旬,边境冲突打成了战术表演,双方指挥官为对方战术打分。

一方,更是创造性的写的战术评价,派人送到沙俄远征军,评语十分中肯,十分客观,没有贬低,也没有刻意褒扬。

布洛西洛夫立即调查,果然如此,立即纠正,并发散思维,做了更多的改进。

来而不往非礼也,布鲁西洛夫也立即写了对防守部队的评价,派人送给指挥部。+新,完\本^神′站, \无_错?内`容^

也主打一个听劝,不足之处,立即修正,同样想到了更好的办法,说做就做。

当然,沟通渠道畅通,不等于战争就不打了,还得打,还得打得更像样子。不过炮打的少了,双方似乎都不太想浪费炮弹。

沙俄军确实炮弹不多,从欧洲用火车运过来,耗时又费钱,不想这样浪费,再说打得多也没战果。

也是炮弹不多,因为以后的大炮口径是105毫米、155毫米,至于120毫米的炮要不要保留,内部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果。炮弹不多不等于没有,不等于不会补充,只是不大规模生产了,只少量生产,应对边境冲突。

与德国合作研发75毫米、105毫米、155毫米火炮,正在德国克虏伯公司稳步推进中,155毫米大口径火炮,计划在1910年结束前最终定型。75毫米山炮应该在今年结束前就能定型,来年1月份就能在朝阳的兵工厂投产。

农场兵工厂也在独立研发155毫米火炮,起步比克虏伯公司还要早,完全是戈辉提出的技术路线,当然,只是技术路线的框架,没有细节,细节需要农场兵工厂自己搞定。能研发出来更好,研发不出来就当技术储备,反正有克虏伯团队兜底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