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这个时候节目组的拍摄团队也到了,架起了相机,开始了他们的拍摄工作,李彦就算想要继续测试符文效果,在这个时候也做不到,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制作这把罗马短剑上面。
在处理完钢片,将钢片焊接到一起之后,他也是将这一团准备折叠锻打的钢团丢进了锻造炉,
然后开始了设计工作。
还好,罗马短剑这玩意出生的比较早,各个地区的考古记录都有丰富的实物/测量资料,这省略了他许多设计上的功夫,他只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版型就行,
而为了胜算更大一点,他选择了稍稍极端的那一款:
美因茨式(az gdi),原型发现于公元前 13年的古罗马军营遗址,总长 65-70厘米,剑身宽度约为 7厘米,武器总重量大概在 800克左右
和一般人想象中不同,罗马短剑虽然名字叫“剑”,但是实际上,这玩意的用法更象是刀。
因为他整个剑身的宽度,可以达到7,这在现存的各类单手武器里,都算的上是最宽的那一批。
同期的汉代环首刀也才4左右,而后代的宋代单刀,除了刀头处,刀身一般也就在5,基本不及罗马短剑,可以说这玩意的宽度再大一点,就能接近手斧了
这么宽的剑身使得罗马短剑的开v角度能够更小,劈砍时的阻力变得更低,这也是李彦他选择这一款略微有些极端的款式的原因。
要想拿冠军,这些优势不能不充分利用。
但是凡事有利有弊,选择了好处相应的代价也要承受,这种剑身的宽大放大了他劈砍时的力矩,
也就是说,如果劈砍时的刃线方向和用力方向稍稍出现偏离,即所谓的“刀筋不正”便会出现翻刀现象,刀子砍硬物时砍不进去,滑倒一边。
而为了平衡这个问题,需要把剑柄设计得稍微扁平一点,用手柄的力矩抵消掉一部分剑身的力矩。
而等炉子烧的差不多了,李彦看着自己的设计图稿也是露出了一丝微笑。
“接下来是锻打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