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一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八一看书 > 威廉:帝国的崛起 > 第143章 裂痕难补

第143章 裂痕难补

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爱因斯坦的草稿纸上投下细长的光影。¢微*趣/小!税¨网_ ·冕+废+跃¨渎¢

“陛下想知道的是土壤里的公式,还是公式里的土壤?” 爱因斯坦抬眼时,目光里的警惕像未融的冰。

威廉三世没急着回答,反而拿起诺依曼桌上的一本《物理学年鉴》。

“我在柏林时,曾和普朗克教授聊过您的理论。” 他语气平淡,像是在说一件寻常事,“他说相对论就像把牛顿的钟表拆开,重新装了个更精准的齿轮,可当时不少学者骂这是离经叛道。”

爱因斯坦的眉峰几不可察地动了动。

普朗克是少数早期支持他的物理学家,这话倒不像是编造的。

他顿了顿,笔尖在草稿纸上轻轻点了点:“科学本就是拆旧建新的事,骂声难免。”

“可您还是把论文寄回了德国发表。” 威廉三世抬眼,目光坦诚,“1916年那篇广义相对论,您明明可以投给《自然》或《科学》,却选了《物理学年鉴》。”

这话像颗小石子,在爱因斯坦心里漾开圈涟漪。

他确实有过犹豫,一战后他对德国的政治环境失望透顶,可《物理学年鉴》毕竟是他学术起步的地方,那里的编辑曾在他最困顿的时候说 “你的公式比国籍重要”。

“我知道您对德国有芥蒂。” 威廉三世的声音放低了些,带着一种难得的体谅,“但学术不该被国籍捆住。去年慕尼黑大学想请您回去做讲座,您拒绝了,是担心政治干扰,还是觉得德国的实验室配不上您的理论?”

爱因斯坦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:“陛下觉得,一个把学者分成日耳曼和非日耳曼的国家,配谈学术自由吗?”

“配不上。” 威廉三世坦然承认,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,“所以我解散了那些搞种族分类的学术委员会,把说犹太人物理是伪科学的教授逐出了大学。”

他看着爱因斯坦:“您可以去查,今年德国的帝国科学院新增的五名院士里,有三位是犹太学者。-2/s¢z/w`./c+o-m′”

“陛下知道吗?1919年我第一次离开柏林时,行李箱里只装了两本论文手稿。” 爱因斯坦忽然开口,声音里带着一种疲惫的沙哑,“我在莱顿待了三年,在普林斯顿又待了五年,每次搬家,箱子里的手稿越来越厚,可关于德国的记忆,却越来越薄。”

威廉三世握着《物理学年鉴》的手指微微一紧。

来之前,情报部门才把爱因斯坦的底细摆在他案头:1914年迁居柏林不久,一战爆发,整个德国科学界都在军国主义的鼓噪中签名支持“文明世界的宣言”,连普朗克都没能免俗,唯有这个犹太裔学者,不仅断然拒绝,反而在反战的《告欧洲人书》上签下名字。

后来“新祖国同盟”被取缔,成员遭逮捕,他还在秘密参与活动。

上个月,奥西茨基还公开称他为 “叛国者”。

“物理的星辰大海,本就该滋养土地。” 威廉三世避开锋芒,语气尽量平和,“就像您1905年的论文,若能转化为技术,难道不该让德国的工厂也受益?”

“受益?” 爱因斯坦忽然笑了,那笑声里带着一丝冷峭,“陛下是说,像1914年那样,让科学变成炮弹的引信?”

诺依曼的呼吸猛地一滞,他知道爱因斯坦反战,却没料到会如此首白地戳穿。

史密斯校长更是脸色煞白,恨不得立刻拉着德皇离开。

“1922年我回去过一次。” 爱因斯坦自嘲地笑了笑,“想看看洪堡大学的实验室,却被门卫拦住,说非德国国籍者不得入内。那时候我才明白,有些地方,不是你想回就能回的。”

他抬眼看向威廉三世,目光里的尖锐淡了些,多了层化不开的失望:“德国的政坛,总把血统和强权当信条。*秒+蟑,结~暁\税_旺~ `已_发~布′蕞¨歆`蟑,結·普朗克先生劝过我科学该远离政治,可当你的同事在战争宣言上签字,当你的学生因犹太身份被排挤,你怎么躲?”

诺依曼的喉结动了动,他知道爱因斯坦在1930年定居美国前,曾辗转于荷兰、比利时、英国,像片被风吹动的叶子,可从未听过他这样首白地说起流亡的滋味。

“科学不该为政治陪葬。” 威廉三世的声音沉了些,却仍带着克制,“这也是我解散种族委员会、重聘犹太学者的原因。您的相对论,柏林科学院一首在跟踪,他们说……”

“陛下知道1914年的文明世界的宣言吗?”爱因斯坦忽然开口,声音里带着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